昆虫营养丰富,含有大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还有大量游离氨基酸和维生素,而且含有丰富的钙、磷等矿物质和钾、钠、铁等微量元素。昆虫饲料可代替鱼粉,饲料中加10%的昆虫,柴鸡增重率、蛋鸡产蛋率均可获得提高。采用人工育虫喂柴鸡成本低,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废料,是解决当前农村缺少动物性蛋白质饲料的有效方法。现将常用的几种人工简易育虫法介绍如下:
用黄粉虫饲养柴鸡,可以提高放养柴鸡的肉蛋品质。黄粉虫生命力极强,耐粗饲,繁殖快,不受地区条件的限制,南北各地均可养殖。黄粉虫食性杂,饲料来源极广泛,米糠、麦糠、土杂粮及各种青菜、果皮、果核均可作为黄粉虫的饲料,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另外,黄粉虫生长周期短,生长发育快,人工养殖黄粉虫的设备简单,管理方便,技术简单。
1. 生活史黄粉虫一生(指一个生长周期),分为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成虫体长1.4~1.9厘米,宽0.6厘米,黑褐色;幼虫体长2.5~3.5厘米,黄褐色。卵白色,椭圆形,芝麻粒大小。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每年繁殖2 ~3代,且世代重叠,无越冬现象。成虫羽化后3~5天开始交尾、产卵,每只雌成虫产卵280 ~370粒。雌成虫寿命30~100天,雄成虫寿命30~80天。幼虫初孵时为乳白色,蜕第次皮后变黄褐色,以后每4~6天蜕皮1次。幼虫缺食时会互相残杀,幼虫期60~80天。蛹期在26 ~30C条件下历时5~8天。
2.饲养设备
(1)饲养室 选择坐北朝南的房屋或大棚。门、窗都要装纱窗,以防成虫逃逸和蜘蛛蚂蚁、蟑螂、壁虎、鼠等天敌危害。光线不宜太强,保持温暖,最适宜温度是20~ 269C,相对湿度70%。夏季气温高时,洒水在地上降温;冬季要保温,以保证黄粉虫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黄粉虫大棚饲养室见图4-16。
(2)饲养用具包括饲养箱( 盆)、饲养架、温湿度计等。饲养箱最好采用塑料或铁皮网箱,规格为80厘米x40厘米x8厘米,也可以用瓷盆、瓦缸和硬纸箱等饲养。饲养器具均要求内壁光滑,有纱网作盖,防止幼虫、成虫爬出。
3.饲养管理
黄粉虫的幼虫喜欢群集,室温10C活动取食,5 C以上仍能生长,长期36C以上则会造成大批死亡,幼虫和成虫有大咬小的残杀性,缺食时也会相互残杀,幼虫有时也把蛹咬伤。因此,要将同龄的虫、卵、蛹、成虫筛出,放在各自的容器中饲养。黄粉虫生长发育适温为25 ~28C,相对湿度为50% ~ 70%。冬季室内加温,夏季用地面洒水等办法降温,可以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饲养黄粉虫可选用麸皮、米糠、鱼粉等精饲料,菜叶、瓜皮等青饲料。
(1)成虫的饲养与取卵 蛹于箱内羽化为成虫后,及时清除箱内废料蛹皮。成虫羽化后3 ~6天开始产卵,产卵前放一张白纸在网筛下,让虫卵从孔落到纸上。也可以在箱底铺上白纸,再铺上少量青饲料,让成虫在纸上产卵。产卵后每隔2 ~5天取一次卵(产卵盛期1天换取1次),,并换上新的白纸。每次取卵后都要适当给成虫添加青饲料和精饲料,及时清理废料或蛹皮。大约4天应给成虫换料1次,换下的料中可能有卵料,不要马上倒掉,集中放好。成虫喜欢晚间活动,青饲料可直接投放在饲养容器中,让黄粉虫自由采食。成虫在缺食时会吞食自已产下的卵。
(2)孵卵产卵白纸 上要写明产卵日期,单独将卵放在一个空箱内,便于同期孵出。卵乳白色,呈椭圆形,长约1毫米,室温25 ~279C ,3~5天即可孵出幼虫,若室温在13.5 ~23C,需经22 ~24天。
(3)幼虫饲养 幼虫是主要产品,此阶段营养价值最高,适口性最好。将刚孵化的幼虫移到养虫箱后,立即撒人一薄层经消毒的麸皮。随着幼虫蜕皮生长,逐渐增加精饲料和青饲料。在幼虫蜕皮时,少喂或不喂饲料。每天投料量以晚上箱内料吃光为度,饲料早晚投足,中午补充。前期以精饲料为主,青饲料为辅;后期以青饲料为主,精饲料为辅。有些老龄幼虫在化蛹盛期后,食欲较差,此时可加喂些鱼粉,以促进化蛹一致。每隔15天清理一次虫粪,中后期每隔7天清理一次,用筛子筛出虫粪即可。在清理粪便前半天不喂饲料。幼虫因生长速度不同而大小不一-时,应按大小分箱饲养。一箱可养幼龄幼虫1万~1.5万条,大龄幼虫0.6万~0.8万条。夏季气温高,幼虫生长较快,蜕皮多,要多喂青料,供给充足的水分,可喂些菜叶、瓜果等。气温高时多喂,气温低时少喂。幼虫初期,精饲料少喂,蜕皮时少喂或不喂,蜕皮后随着虫体长大而增加饲喂量。
(4)蛹期管理 幼虫蜕皮8~ 15次后开始化蛹。化蛹前注意多喂青饲料,以利于化蛹及以后蛹的羽化。每天及时把新化的蛹拣到另一箱内,并撒上一层精饲料,以不盖过蛹体为度。
蝗虫是昆虫纲直翅目蝗亚目昆虫蝗科与鍤斯昆虫的总称,又名蚱蜢、草螟、蚱蚂、蚂蚱。栖息在各种场所,低洼地半千旱区和草原最多。其危害庄稼,是农民的大敌。蝗虫的发育过程比较复杂。蝗虫的生命周期为75天,雌蝗产完卵后会正常死亡,雄蝗也会在交配后正常死亡。
1.蝗虫种类
蝗总科共有223个属,859种。常见的养殖蝗虫种类有东亚飞蝗、棉蝗、稻蝗、中华蚱蜢等。东亚飞蝗是蝗虫中较优良的品种之一。在自然气温条件下生长,北方一年为蒙2代,第一代称为夏蝗,第二代为秋蝗;南方可常年饲养,至少3代。成虫善跳,善飞,身体粗壮,采食范围广,适应性强。经专家分析测定,东亚飞蝗其蛋白质含量高达74.88%,脂肪含量5.25%,碳水化合物含量4.77%,并含18种氨基酸及多种活性物质,并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和磷、钙、铁、锌、锰等元素,可以作为鱼粉、骨粉的替代品,是优质昆虫饲料,可鲜用或干用。
2.养殖设施
初养殖户的种源可从养殖场或养殖户购买,引进蝗虫或卵均可。养殖场地可在房前屋后农田等。养殖棚般以长方形为佳。可养成虫450只/米左右。作棚罩用的纱网质料要结实,不能有缝隙,纱网目数要适宜,孔眼不能太大,否则会导致低龄若虫的逃逸。在北方如利用自然条件养殖飞蝗,棚的建造必须在4月底前完T,因为蝗卵一般在5月即可以孵化。棚址选通风、阳光充足的地方,这样利于蝗虫的生长发育。建棚前必须先用捕捉、诱杀、开水烫等方法将地面上的蚂蚁蝼蛄等所有蝗虫的天敌消灭干净。为便于雨季排水,棚内的地面要高于周围地面10~15厘米。士质最好采用沙壤土。引种前要在棚内地面上种上小麦、玉米、高粱等作物,以备蝗蝻食用。棚内最好保留或种植-些较高的植物,作为蝗虫的栖息地,以利其蜕皮、羽化等。同时,还能作为隔离物,避免蝗虫的自相残杀。
3.若虫期管理
按2: 1的比例准备无毒土壤、锯末,含水量在10%15%,铺在2 ~3厘米的器Il中,将蝗卵均匀布于土上,卵上再盖约1 厘米厚的土,器皿上再罩上一层薄膜。 每半天检查1次,发现幼蝗后,用软毛刷将幼蝗拨到鲜嫩的麦苗上,幼蝗喜食麦苗、玉米苗、杂草等单子叶植物。投喂前把饲草用清水冲洗1 ~3遍。蝗虫采食时间为上午9点至下午5点,每天2~3次。蝗蝻取食量很小,且喜欢取食鲜嫩植物,此期蝗虫非常纤弱,应注意防雨,以防淹死。温度最好控制在25~ 30C ,光照在12小时以上,相对湿度保持15%左右,这种条件下蝗虫最活跃,喜食,有利于生长。3龄以上的蝗蝻食量逐步增大,此时要保证棚内有充足的食物,否则影响其正常生长,还会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
3龄以上的蝗虫可加喂麸皮,其办法是:用50克白糖加250克水融化后,再放人麸皮500克拌匀,放在棚内的塑料布上、木板上或浅平式器皿中。保持棚内干净,1~2天清棚1次,以防病虫害的发生。蝗虫经过5次蜕皮后,即成长为成虫,这个时间约为6月15日。飞蝗一般羽化后10~15天进人性成熟期,开始交尾。此时的飞蝗很肥壮,除留下部分产卵的蝗虫外,其他的蝗虫可到市场销售,时间以7月初为宜。
4.产卵前后的管理
堆蝗在交尾后,腹部逐步变得租长,黄褐色加深,雄蝗则呈现出鲜货色。此时要将棚内地面整齐、拍实,以利于雌蝗的产卵,现在的蝗虫产卵器粗短而弯曲,为2对坚硬的首状产卵糖,以穿土成六产印。在产卵的同时分泌胶状液,凝固后在卵外形成耐水性的保护层,将卵围成1个卵块,对卵的越冬起保护作用。在气温降至0°C以下时,把种源用麦糠、杂草、树叶等覆盖10厘米厚左右即可,这样才能保证种卵正常发育,安全越冬。东亚飞蝗的卵块为褐色,呈圆筒形,中间略弯,般长 40~70毫米不等。每块蝗卵有卵粒60~120粒。
蝗卵产于棚内土中,用于孵化第二代秋蝗的卵,在棚中可以不动,在温度、湿度、光照等达到孵化条件时,第二代秋蝗的幼蝗就会自然出土,时间在7月下旬。准备出售或暂不用于繁殖的第二代蝗卵,要及时取出,用相对湿度为10% ~25%的土,一层土一层卵装于大罐头瓶中,将瓶口密封,放于59C的冰箱内保存。第二代秋蝗的饲养过程与夏蝗相同,各龄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