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貌特征,又称卖相。柴鸡多以鲜活鸡供应市场,外貌形态和外观特征是柴鸡的包装性状,在品种选择中是至关重要的,往往央定柴鸡的售价。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消费者对柴鸡的外貌特征和屠体外观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异。消费者对柴鸡的冠形、冠色、羽毛形状、羽毛颜色、羽毛光泽和完整性、肤色、喙色、胫色、胫长、胫粗细、体重和肌肉丰满程度都有严格的选购标准。
1.基本要求
柴鸡一般要求体型大小适中(上市活重1.5千克左右),体型过大的品种不宜饲养,因为会增加单只鸡购买成本,而且饲料消耗大,养殖成本高。外观清秀,胸肌丰满,腿肌发达,胫细短,头小,颈长短适中。柴鸡消费者对羽毛要求较高,要求羽毛丰满、美观,母鸡翘尾、公鸡尾呈镰刀状最受欢迎。
2.羽毛特征
商品柴鸡要求羽毛丰满,紧贴身躯,慢羽类型不受欢迎。柴鸡羽色斑纹多样,不同品种差异明显,同一品种也会有不同羽色。柴鸡的常见羽色有黄羽、麻羽、麻黄羽、黑羽芦花羽、浅花羽、江豆白、青色羽、栗羽、瓦灰羽、草黄色金色、咖啡色等。公鸡颈羽、鞍羽、尾羽发达,有金属光泽。柴鸡的羽色是其天然标志,生产中要根据消费者需求的不同来选留合适的羽色和斑纹。红羽与白羽因与现代高产鸡种相近,在市场不受欢迎,引种时要注意。
3.冠形
柴鸡冠形多样,但主要以小单冠为主,其他冠形有桑葚冠、豆冠、玫瑰冠杯状冠、“S”形冠、角冠、平头和毛冠等。鸡冠颜色要求红润(乌冠除外),冠大,肉髯发达。柴鸡公鸡鲜红的鸡冠可以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早熟型也很关键。
4.喙、胫特征
喙、胫的颜色一般是一致的。柴鸡喙、胫的颜色有肉色、深褐色、黄色红色、青色和黑色等,有的个体呈黄绿色和蓝色。不同的消费者对喙胫色要求不同。华南市场较喜欢黄色喙、胫,也是三黄鸡的三黄之一。有些地方品种有胫羽(毛腿) ,甚至出现发达的趾羽(有人称其为六翅鸡),例如丝毛乌骨鸡、北京油鸡。一般的柴鸡以光胫为主,可以很容易看出胫的粗细。趾有双四趾、一侧四趾侧五趾,也有双五趾。爪子短直,不像笼养蛋鸡那样长(因经常在土地掘土找食而形成,是放养柴鸡的标志)。柴鸡的胫部较细,与其他杂交鸡相区别。
5.皮肤颜色
柴鸡皮肤有白色、黄色、灰色和黑色等四种肤色。华南市场喜食黄皮肤鸡,因此当地的地方品种几乎全部为黄皮肤。其他地区对肤色没有过多要求,主要看羽色是否漂亮。河南的固始鸡属于白皮肤,丝毛乌骨鸡为黑皮肤。
了解柴鸡的生活习性对科学饲养柴鸡具有重要意义。1.早成雏柴鸡雏鸡一出壳全身布满绒毛,能独立行走、觅食,躲避敌害和独立生存。这一特点为人工育雏提供了方便。但雏鸡的绒毛保暖性能很差,育雏需要较高的温度。
2.耐寒怕热
柴鸡全身布满羽毛形成良好的隔热层,加之每年秋季鸡要换上一身完整洁净的羽毛过冬,因此不怕冷。但鸡没有汗腺,又有全身的羽毛形成的有效保温层,散热主要依靠呼吸和排泄方式,因此怕热。当气温超过27C时,随着气温的上升,呼吸散热愈明显,当气温超过30°时,产蛋率下降;当气温超过35.9°时,鸡群会出现热昏厥而死亡。柴鸡在放牧饲养的条件下沙浴可防止中暑。放养柴鸡在夏季要搭建凉棚,避免中暑。
3.性成熟晚
柴鸡性成熟较现代蛋鸡鸡种晚,但南方的鸡种相对较早。柴鸡的性成熟受季节影响较大,春天饲养的柴鸡开产早,秋季饲养的柴鸡开产晚。一般柴鸡的开产日龄为150~180日龄。开产日龄决定全年的产蛋量,开产日龄越早,年产蛋量越高。进行柴鸡蛋生产尽量选择相对早熟的品种。性成熟除了受季节影响外,还受到营养、温度、光照的影响。科学地饲养管理青年鸡可以使鸡群提前产蛋。
4.产蛋量低
柴鸡选育程度低,柴鸡的年产蛋量一般为120~160枚,而有些品种会低于100枚,高的也不会超过180枚。在放养条件下,产蛋量更低。但在自然交配情况下种蛋的受精率、孵化率均可以达到较高水平,这与放养柴鸡的精液品质高有很大关系。
5.有就巢性
就巢性是指家禽在繁殖期间,当产若干个蛋之后就停止产蛋并终日伏卧在巢内的蛋上面,进行种蛋孵化的一种繁殖行为表现,是家禽繁殖后代的一种本能。就巢是禽类在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繁衍后代的习性,就巢期间及其后一段时间的雌禽卵巢和输卵管萎缩,停止产蛋。对于家禽来说,就巢性对其繁殖力具有重要影响。现代蛋鸡、肉鸡鸡种基本失去了就巢性,但柴鸡仍然具有就巢性,有些品种就巢性强,有些品种就巢性弱。通过选育可以减少品种的就巢性,增加产蛋率,但进展较慢。生产中通过对就巢母鸡采取特殊措施可以很快恢复产蛋。
6.冬休性
柴鸡的产蛋性能受营养、温度和光照的影响较大,每年春、秋季是其产蛋率较高的时间。冬休是指鸡在光照时间缩短,气温下降,营养供应不足的自然条件下停止产蛋的一一种习性。柴鸡生产要均衡发展,我们就要人为地创造有利于产蛋的环境条件,减少冬休的发生频率。
7.野外觅食能力强
鸡消化系统结构特殊,由喙、口腔、舌、咽喉、食管、嗦囊、腺胃、肌胃、肠、肝脏胰脏、泄殖腔和肛门组成。鸡没有牙齿,采食主要靠角质化的喙啄食,唾液腺及其他消化腺也不发达,对食物的机械消化作用主要在肌胃内进行。鸡的嗉囊作为食物的暂存场地,与腺胃交接处狭窄,易于阻塞。因此,加工饲料时要防止羽毛、毛纤维、塑料布、编织线、棉线和不易消化的青草混人,以免被鸡误食形成阻塞,进一步发展为软嗉、硬嗉病。注意清理放养场内异物,如编织袋。
柴鸡食性杂而广,耐粗饲。动物性、植物性、单细胞类和矿物质都可被充分利用。长期放牧饲养的柴鸡啄食树叶、草子、嫩草、青菜、昆虫蚂蚁、蚯蚓、蝇蛆、沙砾等,也可在果园、收获后的庄稼地采食落在地上的果实和撒落在地里的粮食。
8.群居性强
柴鸡有很强的群居性,喜欢成群活动采食,有利于建立条件反射。柴鸡生长到定的日龄,相互之间争斗,根据个体之间争斗能力的强弱在鸡群中形成种由强到弱排成的秩序,我们称其为群体序列。群体序列形成有利于群体的稳定。放养时,早上放出之前和晚上归舍时用哨子或口哨给鸡群一个信号,归来后再适当补饲,反复进行训练,经过1周后鸡群建立条件反射,晚上归舍时吹哨子或打口哨,鸡群就会回到舍内。
9.活泼好动
柴鸡与普通肉鸡、蛋鸡相比,体型小,体重轻,羽毛丰满,利于飞翔登高。放养条件下,活动范围广,采食面积大,对生产是有益的。大规模高密度饲养条件下则会争斗、啄肛,对生产是不利的,一定要降低柴鸡放养的饲养密度。
10.栖高习性
柴鸡晚上喜欢登高在树枝、木杆、绳索上休息,也喜欢飞翔爬到高处玩耍,饲养管理过程中给予尼够的重视。防止损坏电线水管和外逃。鸡舍内要设置栖架,供鸡夜间休息。
11.换羽规律
鸡换羽分为年龄性换羽和季节性换羽。雏鸡出生后全身布满绒毛,逐渐随日龄的增加将绒羽换成青年羽,50天左右完成第--次换羽,个体之间有差异;70~ 140日龄又开始更换第一次羽毛,换为成年羽。柴鸡如果在新羽刚长出,旧羽未完全脱换完毕时屠宰上市,新羽很难拔净,留在皮肤内影响屠体美观。慢羽型的柴鸡在150日龄时背部、颈部、腿部和腹部的羽毛尚未长齐,“卖相”不佳。因此,柴鸡在出售前要检查换羽情况,适时上市。每年的秋季和初冬鸡群会出现季节性换羽,换羽时鸡停产。新羽生长阶段应配以足够的蛋白质饲料、维生素饲料和含硫氨基酸,保证羽毛正常生长所需的营养。
12.敏感、应激反应大
柴鸡反应敏感,易受惊吓、惊群,出现逃避到树枝丛、掩护物下或扎堆死亡等现象。柴鸡惊群时会出现挂伤、夹伤、抓伤等。因此,饲养柴鸡的场所应避免噪声、陌生人、外来动物和转群等不良刺激,给鸡创造一个安静稳定的生活环境。
1.性成熟期
当青年柴鸡发育到一定时期、体重达到一一定重量、具备第二性征、有性行为表现并能够产生成熟的配子的时期称为性成熟期。一般体格发育达到成年体重的80%以上时,机体各器官发育成熟,具备正常的生殖功能。公鸡的第二性征:个体大、外貌雄壮,鸡冠大,颈郎的蓑羽和腰部的